行业数据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数据

未来企业的竞争,拼的都是精细化和数据化的事

我是一个企业服务的老兵,从1995年开始做ERP,后面到Oracle开始负责CRM的产品线。再后来,我原来在Orcale的老板(喻思成,原阿里副总裁)从阿里出来,加上原来的几个朋友,就一起做了企加云。

 

我们公司的定位其实很简单,就是希望能够把企业服务的事情,跟互联网结合起来。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,因为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已经比较领先了,但2B的服务还是很落后。

 

这意味着我们有大量的、不同维度的数据,还没有发挥真正价值。所以倒逼着市场的需求,一定要跟得上这件事情。

 

这意味着我们有大量的、不同维度的数据,还没有发挥真正价值。所以倒逼着市场的需求,一定要跟得上这件事情。

 

01

技术领先造成的消费浪潮



 

1、新品牌必备的三个核心能力

 

今天一个新品牌能不能做起来,我觉得核心是要有三个能力:

 

首先是感知世界的能力,也就是所谓的洞察。有一部分创始人是有消费者洞察的,说白了就是直觉,有一部分是撞大运。

 

直觉和运气其实都是概率的问题,而大数据讲的就是概率,我怎么通过数据化来找到概率背后的东西,就是科学的洞察。

 

你说我没有历史数据,没关系,你有现实的数据,而且它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。基于数据的洞察,是企业必须要具备的能力,而不是总靠创始人灵光一闪。

 

这种闪光重要吗?当然重要。但它不是企业固有的能力,我要把它变成一个正常稳定的循环。

 

但有了洞察并不代表企业就能活下来,还要能响应,这是企业要具备的第二个能力。企业洞察到消费者喜欢什么之后,你能不能做出来,而且还要做得比别人好?其实就是你的业务能力和执行力的问题。

 

第三个能力是快速变化的能力大企业都会面临这个问题,像诺基亚,企业变大以后,进化能力就变弱了。现在很多新品牌都叫指数级增长,你不变化很容易就会被打死。

 

比如瑞幸咖啡和星巴克斗起来,实际上他们俩都无所谓,但是把谁整死了?是太平洋、Costa咖啡。

 

因为你变化没他快,瑞幸代表了新一代通过数据化来实现快速增长、快速迭代的公司,虽然还替代不了星巴克,但他把体量做到这个份上,就可以把第三名、第四名挤掉。

 

能洞察、能响应、能快速迭代,这就是现在这个时代对企业数字化能力的要求。

 

2、传统企业转型的机会在哪里?

 

我们现在服务的很多是传统消费企业,因为他们有很好的供应链和品牌基础,只不过稍微走得慢一点。

 

一些新的消费企业就像“特种兵”,一个人能顶7个,但你顶不了700个,传统企业有1000个人,你靠一个“特种兵”是打不过的。

 

但传统企业不能总是这样,它也需要长进,因为新的企业发展很快,你有500个“特种兵”,我可能就打不过了。

 

所以,传统企业是有很大的机会去改变的。中国以制造业起家,它们是中国主要的命脉,不可能全变成虚化的互联网公司。肯定还是要跟传统企业在一起,所以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,太急了也没有用。

 

当然,慢的和快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,老是做传统企业觉得慢,就需要做一些新的。从快速变化的行业里学到的经验,也可以用到相对慢的传统企业里。

 

比如瑞幸,很多人认为这种明星企业不太能学,但我觉得它首先让大家看到了一种可能性:两年就可以上市;你说我烧钱,我能烧成中国第二;我说可以开几千家店,就能开出来。

 

以前很多人觉得这些事是不可能的,但瑞幸给了大家很大的信心,这是关键的。

 

第二,从瑞幸身上也可以看到技术和数据的力量,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,是可以把效率提高很多的。

 

说白了,这一波消费浪潮实际上是由技术领先造成的,技术上的领先让很多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一大截。所以传统企业一定要找到,哪些技术、数据能够用起来。

 

全球的上市公司里,市值排在前面的都是科技公司。比如亚马逊,实际上是一个科技数据公司;再比如阿里,为什么它的市值高?它利润好吗?肯定不是,销售、资产肯定远远都比不上中国银行、工商银行这些,但它的数据价值很高。

 

当然,传统企业也有很多很好的做法,它们做了这么久,不可能是靠运气活下来的。很多新的增长很快的公司也有很多问题,管理、供应链等等也有没做好的地方。

 

两者是融合互补的,现在的社会,没有确定的对错,也没有很的优秀,谁能适应下来、活下来,谁就是合理的。



02

从粗放到精细,做中台才能沉淀企业核心能力

 


 

1、为什么消费企业要做中台?

 

我们早落地的时候就是想做一个2C的CRM,因为原来大部分的CRM都是B2B2B的,偏SFA(销售自动化)和销售管理。

 

但我觉得这不符合中国的现状。企业今天的压力一定是在消费者端,不管是品牌还是零售,都希望了解消费者是谁,怎么获取更多的消费者,这是中国的现状。

 

因为以前的流量比较容易,稍微做一点小改进,增长就很快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有时候你投入很大,可能获客还是很低。所以需要技术手段,从粗放运营进入精细化运营,这是我们希望帮助企业去做事情。

 

一开始中小客户比较多,但后来发现中小企业不太具备这样的能力,大部分付费意愿和续费都比较差。所以后来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改变:做成中台化,面向中大型企业。

 

为什么要做中台?我们发现,要真正帮企业把能力中心构建起来,光做一个端还不够,还需要把这些端打通。

 

比如做全渠道,必须要把所有的端的数据连在一起才有价值;包括做会员,也需要把各个端的会员打通,而不是只做天猫的会员,或者只做线下店的会员。这就需要中台化的能力。

 

对于传统企业来说,一个“特种兵”没有用处,它真正需要的是把自己的炮火和雷达能力都建立起来,把前面的端和后面的端都连起来,这是我们转成中台很重要的原因。

 

2、中台是如何发挥价值的?

 

中台对企业来说,主要有四个过程:

 

首先是连接。以前很多企业的前台都是相互独立的,比如你在天猫店和微信公众号上的用户,你也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,这种打通是中台很关键的能力。

 

这是前端之间横向的打通,还需要纵向把前端和后端供应链、制造系统打通,C2M难在哪?难就难在前后台的打通,这也是中台要承担的能力。

 

第二,沉淀核心能力。因为每个企业实际的竞争能力是不一样的,有些是以产品制胜,有些是以成本制胜,你是线上很强,我是线下很强。

 

但这些核心能力必须要沉淀下来,才能赋能给新业务。不然每个新业务都很难开展,因为跟原来没有太大关系。

 

所以核心能力的沉淀很重要,这是中台的第二个价值,而且可以帮助企业越沉淀越多。

 

第三,把数据变成资产。这是中台跟以前数据很大的区别,按照阿里讲的“数字化运营”,就是业务数据化,数据资产化。

 

以前连消费者是谁都不知道,这些数据沉淀的非常少。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让你做到业务数据化了,但很多企业的数据积累起来之后怎么用?中台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,把数据资源利用起来,变成数据资产。

 

很多人觉得前提是要有大量的数据,但我觉得未必,因为你永远都等不到数据,有多少数据做多少事是很正常的。只不过你要有一个体系,让数据变得越来越多。

 

第四,让资产发挥价值。数据变成资产之后,需要找到一个场景把它用起来。如果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,可能就需要搞活动促销多卖一点东西;如果知道黏性大,可能就需要多做做复购,延伸一些周边产品。

 

举个简单的例子,星巴克是靠什么挣钱?附餐。咖啡本身往往是不挣钱的,只是一个流量生意。但它通过场景化的东西,想办法给你推荐附餐。

 

这就是数据资产场景化的过程。再比如共享单车,本身也不见得会多挣钱,但收集数据以后,可以通过数据服务挣钱。

 

对于在线下开店的企业来说,就更是如此了。在线下培养一个好的店长是非常难的,但如果你有很多数据,就可以用人工智能来替代店长的很多工作,因为店长不外乎补货和选品。

 

好的企业可以快速开出很多店,而且也未必需要那么多的店长。前提就是需要这种智能性的支持。

 

你看瑞幸小鹿茶搞加盟,并不需要加盟商懂多少东西,因为数据化的运营就可以告诉你,应该在什么地方开什么样的店,达到多少杯就可以盈利,怎么达到这样的杯数等等。